第1341章 新剧本-《其实我只是想演戏》
第(2/3)页
不得不说,这其实是一个演义故事。
唐朝时,佛教并不兴盛。或者说, 应该跟道教是平分秋色的。
唐朝尊李耳, 也就是老子, 总说老子是陇西李氏的始祖。老子是道家的,那么唐朝尊道教是自然而然的事。这是有记载的,唐高祖李渊早在立国之初,便尊奉老子李耳为其祖宗,四处大修老子庙,并且多次亲自前往祭拜。
武德八年,也就是公元625年,唐高祖还特意下诏,宣布道教位在佛教先。太宗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诏,说“大道之行,肇于邃古”,道法可以“迈两仪而运行,包万物而亭育,故能经邦致治”,而“佛法之兴,基于西域,爱及东汉,方被中华。”,因此唐太宗强调“自今已后,斋供行立,至于称谓,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。”,从皇帝不惜以政令诏书的形式来提高道教之地位,可以看出唐朝皇帝对于道教的重视。
这点从唐朝时老子称号的演变可以看出。唐朝立国之初,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奉老子为其祖,立庙祭祀;高宗乾封元年,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;天宝二年,加太上玄元皇帝号为大圣祖玄元皇帝;天宝八年,加号为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;天宝十三年,加号大圣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帝。因此,唐朝统治的时间越久,越离不开老子和道教力量对其统治的加持。
这么说好了,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,除了武则天时期和宪宗朝外,唐帝国自高祖建国起,历代唐帝都十分尊崇道教。
唐太宗李世民在位后期也学秦始皇求长生,尊的也是道教,这就可见一斑。
至于“十三棍僧救唐王”,就是演义成分居多了。
历史上记载是这样的,隋末时,在李渊称帝的第二年,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在洛阳称帝,立国号为郑,并占据军事要塞“柏谷坞”,意图与李渊分庭抗礼。“柏谷坞”原本是千亩良田,产权归少林寺所有,王世充则强行将其改成了战略要塞。这让少林僧兵极为愤慨,但摄于王世充兵力众多,又无可奈何。
当时,正赶上唐军来讨伐王世充,为首的正是秦王李世民。少林僧兵密切关注这一动向。李世民本来攻打王世充极为顺利,眼看就要大功告成,不料突然间又冒出来一个窦建德。窦建德渡过黄河,集中人马十多万,增援王世充。
这个时候,少林僧兵再也安奈不住,于是他们决定助李世民一臂之力。少林僧兵秘密联系上了州司马赵孝宰,里应外合,一举拿下了驻守在“柏谷坞”的将领王仁则,并送到李世民跟前。李世民大军由此攻破了“柏谷坞”,并顺利合围了窦建德,王世充因此宣布投降。
要知道,当时李世民不是唐王,而是秦王。少林僧兵本意是想拿回本属于自己的田地,这恰恰契合了李唐王朝统一的大势。这个目的在助唐之后得以达成。事后,少林寺不仅得到了柏谷坞的田产,还获得了大量的赏赐。再加上李世民也没有以身犯险,更没有没人擒住。历史上李世民虽然征战无数,但鲜有孤身前往危险的敌后方的记载。因此,少林寺的义举只能是助唐,更不是“救唐王”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