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因此《集韵》一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书。《集韵》号称共收53525字,比《广韵》多收了27331字,甚至超过康熙字典的47000余字。 但是这已经被老师伯纠正了,是一个前人的以讹传讹,根据这次课题组出版的《集韵通检》统计,《集韵》实际收字其实只有32381个,远少于康熙字典。 之所以会被误点成五万多字,原因是韵书按韵来编排字,汉字里又有许多的多音字,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,韵书就列在不同的韵部。 如此一来,同一个字可以多次出现。所以按字头一算,字数就多了很多。 “以前的人都没有发现整理过?”周至觉得匪夷所思,这尼玛北宋出的书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人做全这里边的研究分析?是不是太不靠谱了点? 不过转念一想又平复了,这玩意儿就相当于当时的字典,即便是文字研究者也很少从这个角度去讲字典重新组织一次,或者在古人的眼里,虽然字形相同,但是读音不同,意思也就不同,意思不同就不该是相同的字,用这样的方式来解释的话,古人说《集韵》五万多字,也不算毛病。 而且周至还挺支持这样的说法,真正研究过古文字的就知道,多音字其实在最早的时候,完全就可能是两个独体字,只不过随着年代的变化,可能发生了一些简笔或者讹化,最后变成两个字写法一样,干脆人做一字多音了。 不光是整字了,这种现在在字根里边尤其的突出,比如“月”字旁,既表示“月”,又表示“肉”,还能表示一吊贝币。就是三个合成了一个;而包耳旁,也是代表地形的“阜”,和代表阶梯的包耳旁合用了。 所以同样是月,在朝,胖,朋里,其实是三种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字根,而陵,降的情况,同样也是如此。 而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笔划的长竖,这也是两个字,分别是从上往下写,和从下往上写。 《集韵》引用古文解释,“凡字之直,有引而上,引而下之不同。若‘至’字当引而下,‘不’字当引而上,又若才屮木生字,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。” 读音也不一样,从上往下写,读作“滚”,意思是“进”;而从下往上写,则读作“思”的音,意思是“上下相通”。 第(1/3)页